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提出努力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隊伍。明確提出要優化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重點加強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構建開放、協同、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要依靠高等師范院校的職前培養,還需注重職后培養。教師專業化要求教師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關注教師面對復雜教學情境靈活多變的能力,關注教育科研,這一切都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更離不開教學實踐的場所——學校。傳統上,鄉村教師的職后發展模式有:校本教研模式,校本培訓模式,自我發展模式。
鄉村教師培養的校本教研模式
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在一些學校規模小、師資數量少、教學資源緊缺的地區,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更為突出。校本教研是助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校本教研的基本內涵。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學校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而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校本教研直接指向學校中的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其特點是將學校實踐活動與教育研究密切結合在一起,倡導學校一線教師深入參與。它強調的是研究主體的觀念、價值、目的,并借助觀察、反思、行動三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循環來實現教師行為的改善。校本教研一般具有“六個環節”即陳述問題、制定方案、尋求合作、采取行動、評價效果,發表成果;具有“三種基本類型”即教學型教研、學習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具有“八種具體形式”,即教育教學故事、教學反思、臨堂會診、課例研討、專題研討、示范觀摩、視頻會診、網絡教研。
鄉村教師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動。上公開課、聽課、評課等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動,還有集體備課實踐活動和開發校本課程等活動形式。集體備課是教師進行合作研討、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要求同一個學科或相關學科的教師通過共同研究、集體討論等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這種備課模式最大的好處是能發揮集體智慧,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之間互相切磋,從而達到良好的備課效果。開發校本課程是指鄉村教師利用邊遠地區鄉村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能夠激活鄉村學校的校園文化,激發鄉村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教師的課程能力。
鄉村教師校本教研的困境與超越。受邊遠地區鄉村傳統教育觀念、學校課程思維、教師課程愿景的影響,鄉村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資源整合面臨課程開發意識、知識、能力以及物資四個維度的困境。一些鄉村學校開展了各種教研活動,但教研活動多為形式化的運作;教師與教師之間缺乏真誠的合作,教研過程中缺乏骨干教師和專家的專業引領與支持,區域內的教研活動呈現出零散化、封閉化的局面,已有的教研活動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因此,可借鑒協同學理論來探討改進鄉村教師教研境況的良策,以協同教研的方式加強學校內部、學校間,以及與師范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與交流,以期形成整體合力。協同教研是一種在區域教育部門的統籌下,將各教研主體和鄉村學校整合起來,以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共同研討、合作探究活動,解決教學問題,促進教研效應整體倍增的教學研究形式。這一教研形式對促進教研主體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及促進專業共同體的形成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
鄉村學校的校本教研要真正取得成效,除了校內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外,最能發揮引領作用的專家是縣教研室的教研員。為此,需建構起“區縣政府、教研機構、高校和小學”教師教育協同新機制。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連同高校教師深入鄉村學校開展送教下鄉及聯合教研活動,在研究共同體的支撐下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使鄉村教師的實踐優勢和高校教師的理論優勢互為補充,促進鄉村教師和高校教師的雙向發展。
鄉村教師培養的校本培訓模式
教師發展是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的基礎,校本培訓在教師教育中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功效,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校本培訓的內涵與特征。
校本教師培訓是以學校為培訓基地,在高?;蚺嘤枡C構的指導下,由校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直接服務于學校教學的培訓活動,立足于學校,指向教師、學生、學校的共同發展,寓培訓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校本培訓以反思性教學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參與式培訓為主要形式,它的基本策略有自我反思、集體備課、互動研討、案例學習、專題論壇和課題研究。培訓注重從實際出發,按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多種形式分期開展。
校本培訓的主要類型。
鄉村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有不同的分類。新教材培訓是一種常見的教師培訓。新教材的使用,與鄉村學校的實際教學有差距,這對于鄉村教師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鄉村學校有必要開展校本培訓,以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
鄉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模式,可劃分為“三維一體”的互動合作式培訓、反思診斷式培訓、開發研制式培訓、教研網絡式培訓、自我發展式培訓等五種類型。鄉村學校還將探索基地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教師繼續教育新模式。
校本培訓的成效與不足。校本培訓關注教學實踐,關注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能較好地解決工學矛盾、經費困難、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是較好的教師培訓方式。但目前鄉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鄉村學校的教師校本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安徽省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現狀調查表明:鄉村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缺乏對校本培訓的全面認識;培訓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不能滿足被培訓者的需要;培訓方式單一,難以完成校本培訓內容。廣西、湖南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狀況的調查證實,鄉村教師校本培訓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類似問題。鄉村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獲取知識的途徑以傳統方式為主,難以滿足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
校本培訓模式的實踐探索,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教師繼續教育之路,應致力于培養反思型的實踐者,重在激發教師自覺學習的意識,實現自我培訓、自主發展。
鄉村教師培養的自主發展模式
鄉村學校要創設環境,鼓勵支持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鄉村教師自身也要主動參與,自覺學習,自主發展。
教師自主發展的內涵。教師自主發展,是指教師以自己的力量為主體,通過各種舉措尋求自己在專業上的發展。教師專業自主,更多的是指教師以其專業知識能力、道德和行為規范,在課程內容選定、校本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領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性。專業自主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師自主發展模式的類型。教師專業自主是教師自主發展的關鍵。從教師自主和教師角色的角度看,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模式可分為三種:外生性制度主導模式、內生性個體行動模式以及內生性組織協同模式。由于區域、學校以及教師之間的差異,鄉村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專業自主模式以促進教師以及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鄉村教師自主發展的路徑與策略。鄉村教師在專業自主發展道路上仍面臨著多種阻礙性因素,如專業理想缺失、自主學習能力低、教學方法固化等,這些制約了鄉村教師個人及整體的專業水平。新時代背景下,眾多鄉村教師身陷職業角色轉型、師生關系失衡、在職發展低效等困境,自主發展動力缺失,需要探討有效實踐的對策。
第一,鄉村教師自主發展的路徑。鄉村教師的職前培養階段重在培養師范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喚醒他們投身鄉村教育的熱情;職后培養階段重在幫助鄉村教師融入鄉村、適應鄉村,形成適合鄉村教育的專業理念,提升專業素養,使其成長為鄉村教育的行家。促進鄉村教師自主發展,需重點關注三個問題:實現專業性與公共性共融,提升鄉村教師專業身份認同感;喚醒自我專業發展意識,促使鄉村教師話語權的理性回歸;加強專業發展的自主性,促使鄉村教師實現自我價值。鄉村教師走出專業發展困境需要個人、學校、政府、社會共同來努力。
第二,鄉村教師自主發展的策略。鄉村教師自主發展是解決鄉村教育質量問題的關鍵,各方主體可通過合理運用多種策略來推進鄉村教師自主發展。一是堅持生態取向的合作式教師專業發展;二是樹立成長型思維,提供教師自主發展的動力源;三是采用“跟進式”研修,推進鄉村教師的自主發展。
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使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得以有效實踐,需要教師個人、學校和社會外部力量的共同努力。因此,要“重整旗鼓”,即發揮教師主力軍作用;“重整陣地”,即營造學校主陣地氛圍;“修整加速”,即強化外部社會助推力。多方努力,優化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構建適合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協同支持服務體系
在教育共同體視角下構建鄉村教師支持服務體系,是當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態勢。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能有效解決鄉村教師在專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鄉村教師支持服務體系應包括:倡導城鄉教育協同模式、構筑城鄉師資培訓體系、健全城鄉合作運行機制以及營造良好的教師專業發展氛圍,為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全面保障。師培、教研、電教三位一體,共建鄉村教師支持體系,讓每位教師均能獲得專業發展必需的支持和資源。鄉村教師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和有序運行,適合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良好的政策支持可有效保障體系的建設,各項資源的提供為體系的持續運行創造條件。鄉村教師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立足縣區,服務地方;研訓結合,混合施訓;開放包容,協同創新;常態發展,持續提升。
結合鄉村教師群體發展需求,嘗試構建適合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協同支持服務體系,即鄉村學校實踐訓練,片區合作探究,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統籌規劃,高等師范院校理論引領的SDCU鄉村教師支持聯動模式。其中,S指校本研修(School-basedResearch),D指片區研修(DistrictTraining),C指縣級支持(CountySupport),U指高校引領(UniversitiesLeading)。SDCU鄉村教師支持聯動模式,強調鄉村學校、片區學校聯合體、縣級教師發展中心、高等師范院校的分工協作和協同創新。SDCU聯動模式,以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目標,聯動發揮教師教育四個主體的積極作用,引領鄉村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為核心,協同區域內片區研修中心和中小學形成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微生態”,是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戰場。只有引導三者借助高等師范院校的專業指導協同發力,才能推動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才能助力鄉村學校提質。因此,構建鄉村教師支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多種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聯動實施的綜合效益,可望形成典型帶動發展的積極局面。
立足本土,按需施培,協同聯動,開展鄉村教師“生態化”培訓。構建SDCU鄉村教師支持服務體系的具體舉措有:一是要強化高校與縣教師發展中心及鄉村學校的協同聯動,以高校為引領、教師發展中心為主導、鄉村學校為主體,實施“生態化”管理;二是要按鄉村教育的需要及教師的發展需求,分層、分類,突出“生態化”設計;三是鄉村教師培訓在內容、方法等方面立足本土,生成“生態化”培訓資源。以此構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促進鄉村教師可持續發展。相對薄弱地帶的鄉村教師培訓,需要通過縣級和學校底層來發力,以項目縣為重心,落實好送教下鄉等模式,強調校本研修,培養當地培訓團隊,重構鄉村教師培訓體系,構建一個旨在提高培訓效果、縣校兩級研訓團隊聯動的鄉村教師支持服務體系,形成以縣級、學校為中心的兩級責任,協同實施,共同保障教育質量的新格局。
(作者左崇良系衡陽師范學院教科院副院長、副教授,隆婷系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pwpth.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