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欣喜地看到,黨的十九大以來,“雙減”政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等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方案相繼出臺。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意義的精準定位,明確引領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國家新時代育人目標,這就需要構建家校社等多方協同參與的育人環境。
我認為,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偉大使命的青少年必須具備“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行動”的現代公民思想意識和行為準則,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之下的自然體驗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手段,有利于實現人、社會與自然互利共贏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然而,當下教育疏離自然、遠離生活的情況較為明顯,青少年與自然割裂的教育問題較為突出,因此,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迫切需要在地化的自然體驗教育。
我所在的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于祁連山北麓,2017年9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國家公園作為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的自然教育的資源優勢明顯,是自然教育、研學旅行、環境教育的理想目的地。在新時代深化教育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實施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自然教育體系建設,讓青少年走進山水林地間實地考察學習體驗,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和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并借力國家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推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地方民族生態文化,我們可依托國內外專業組織做好自然教育課程開發設計。深度挖掘本土資源,把本土自然教育文化、民俗文化、環境保護文化等資源進行組合,開發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自然教育主題課程,編寫自然教育教材,開發與課程適配的自然教育教具。針對不同年齡特點和教育目標,學齡前兒童側重親子關系的互動培養;中小學生側重于國家課程標準適配,更好地促進自然教育與主流教育融合發展;成年人側重公眾科學和公眾參與,發動自然愛好者力量參與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將國家公園作為學校的實踐基地,帶動家庭、社會、學校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實現可持續自然教育傳承。
立足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稟賦和重要的生態功能,設立國家公園生態學校,創建自然教育品牌。設計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跨界課程產品,結合“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活動,開展系統多元的自然教育活動,豐富自然體驗教育產品層次。在自然教育活動中不斷完善課程設計、基地建設、招募人才等內容。
打造專業運營服務團隊和師資隊伍。謀劃與文化創意機構、高校、研學機構、旅行社等實現跨界融合,打造國家公園生態自然體驗教育運營服務團隊,并組建自然教育師資隊伍。
深入自然教育研究,拓展研究實踐成果。重要任務之一是推動高校設立自然教育專業,培養研究型人才,促進自然教育研究學術成果的積累。
加大數字化平臺建設力度,構建數字化遠程教育平臺,構建開放共享的資源數據庫。
(作者賀穎春(裕固族),系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副校長)(《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pwpth.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