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q8lh"><wbr id="uq8lh"></wbr></blockquote>
    <video id="uq8lh"><bdo id="uq8lh"></bdo></video>
    首頁>檢索頁>當前

    學術性高中如何創建?這所學校的做法讓學生的學術性素養抽穗拔節

    發布時間:2023-03-17 作者:董君武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1年1月,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提出以協同分類建設的工作思路,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2021年3月,上海市市西中學基于學校文化傳統與現實基礎,發布《創建學術性高中改革與發展規劃(2021—2025年)》(簡稱《規劃》),并于2021學年以一系列項目的實施推進學術性高中創建。

    一、關于學術性高中的理解

    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何培養適應未來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已經成為亟須破解的時代命題。為了更好地推進高精尖科技發展,加大基礎學科和關鍵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由此,為“強基計劃”的高質量實施輸送優秀生源,成為優質高中必須回應的現實問題。市西中學以創建學術性高中為途徑,通過學生興趣發現、志趣聚焦,逐漸培育學生學術性素養,為后續成為不同學術領域的頂尖人才奠定基礎??梢哉f,創建學術性高中是時代賦予優質高中面向未來的一項教育責任與歷史使命。

    學術性高中的概念從研究型或學術型大學遷移而來。學術教育源于古希臘柏拉圖學園,奠定于洪堡創辦的柏林大學。柏林大學認為,大學的首要任務是追求真理,科學研究應該與教學相結合,創造了習明納(Seminar)教學法——一種研討式的教學方法,由此開創了現代研究型大學的新范式。

    龔勝強認為:“學術性高中的培養目標是學生的學術素養、專業精神和審美情趣,奠定其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堅實基礎?!崩罱裉岢?,學術性高中應該“全面體現學術導向”,“聚焦基礎學術素養的培養”“提供豐富的學術實踐活動載體”“擁有一支學術型教師隊伍”成為學術性研究型人才從基礎教育過渡到高等教育的“引渡人”。莫麗娟認為:應該以“問題導向式”“沉浸式、體驗式”“團隊合作式”的培養模式,“將學術研究活動和研究性教學貫穿于學校教育過程中”,搭建起“一個挖掘和展示學生個性才能的平臺”,引導學生體現自己的志趣,知道自己未來發展方向。

    我們所理解的學術性高中,是通過學術型教師團隊的建設,充分研發選擇性的課程和活動,以師生互動、合作探究、小組研討和團隊分享等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浸潤在具有學術性特征的學校文化中,通過自主研習、實踐體驗、感悟升華,發現自我、聚焦志趣,培育學術性素養,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實現個別化的優勢學習與發展。

    二、高中生的學術性素養

    《辭?!丰屃x:學術指具有專門、系統的學問,素養指經常修習的涵養。牛文濤等將學術素養歸納為“學術意識、學術知識、學術能力、學術倫理道德”四個要素,安靜等強調“無畏的精神、獨立的意識、批判的思維和熱愛的情感”,張克軍等關注“知識要素、思維、技能”。國外強調“在特定領域的競爭力和知識”及“綜合能力”,加利福尼亞大學和華威大學分別增加了批判性思維和遷移能力。

    黃朝暉等認為:高中階段能發展未來優秀人才的個體智力、創新人格和創新思維,用探究體驗等有創新思維特點的“術”,構建學生系統化“學”,即學科知識與技能、學科優勢與潛能、學科創新方法與實驗操作能力、現代技術應用能力等學術性素養,使其在高中能成就學術知識、學術能力和學術品格。

    我們認為,學術性素養是指具有學術成分或特質的素養,與學術素養既有聯系也存在一定區別。高中階段可以重點關注三個方面:

    1.興趣愛好的培育。興趣愛好是學術性素養的基本內涵,要把激發學生好奇心、保有對未知世界持續探究的欲望作為培育學習興趣的起點,通過豐富的課程與活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廣泛的參與中逐漸發現自己優勢所在,并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展開學習,引導學生在持續學習中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學習興趣和志趣、愛好和特長,甚至成為自己未來專業和職業選擇方向。

    2.意志品質的錘煉。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是學術性素養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在學術人才培養與發展中,在智力相當的條件下,是否能夠在失敗中一次次堅強地站起來、堅定地走下去,常常是走向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這種不畏艱難、不怕失敗,勇于挑戰而堅定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想與信念,是高中階段可以培養的。

    3.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一方面,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可以有力推動優秀人才科技創新,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新發現、新成果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損害人類,甚至毀滅人類,掌握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研究人員,將直接決定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所以,可以說社會責任感是學術性素養的核心內涵。

    三、創建學術性高中的目標與任務

    《規劃》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立足學?!昂脤W力行”文化傳統和“海派教育”特質,為將學生培養成“尊重規則會選擇,合作包容有愛心,實踐創新善質疑,身心健康全人格,胸懷天下擔責任”,具有學術性素養和領袖氣質的優秀高中畢業生,確定了學術性高中創建目標:在學?!皟瀯輰W習理念”引領下,對標“強基計劃”,依托“雙新”實驗,通過變革學校組織結構,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創新志趣培育機制,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管理評價制度,著力培育學生學術性素養,彰顯學校學術研究特征,全面提升學校學術性內涵,形成學術育人文化氛圍。由此,確立了2021—2025年創建學術性高中的八項任務。

    (一)彰顯學術研究特征,變革組織結構

    學校創建數理、生化、智能、天地、文史哲等研究院,分設若干探究館或研究所,以研究院為單位,組織協調活動設計、資源整合、導師研修以及學生管理等,指導每位學生針對某門學科或跨學科內容提出一個問題,根據研究規范和程序完成一篇“拓展性論文”。由導師團隊負責研究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負責對學生學習與探究活動進行全程、全方位的引領指導、咨詢跟蹤和記錄評價等。

    (二)指向學術性素養,建構課程體系

    堅持“五育”并舉,優化學校課程體系,科學配置學習時間,創設“學術探究日”,研發指向學術性素養的課程與活動。立足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依托研究院,將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微型講座、學生社團、校園節日和社會實踐等系統整合成課程群,以充分選擇性的課程內容、廣泛多樣性的實施路徑、高度開放性的學習空間,兼顧全面與個性,實現學生差異性的學術性素養培育與發展。

    (三)培育學術性素養,變革教學方式

    聚焦學術性素養的培育,指向能力培養和思維發展,優化教學環節,加強教學設計,關注問題導向、真實場景,注重學生自主研習、思辨探究和合作研討。針對學科特點,以項目化方式推進教學變革,融合信息技術,重構教學流程,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全學科的教學深度變革,提升課堂教學價值,激發學生持續學習與探究的內驅動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優勢學習與發展。

    (四)從興趣到志趣,建構導航系統

    依托研究院,探索興趣發現、培養和跟蹤機制,合理規劃“興趣萌芽期”“興趣發展期”和“志趣形成期”,引導學生通過自我了解和評價,從興趣發現走向志趣形成。完善生涯導師、拓展性論文導師和免修生導師等制度,實現導師全員化、全程化,保證早期進入、持續跟蹤。探索校友學長制、學生社群制,挖掘學長引領價值,發揮學長與學生之間的同伴互助與教育作用,濃郁校園學術性氛圍。

    (五)對標“強基計劃”,探索長距離培養

    對標“強基計劃”,以傳家書院為載體,探索通過下接初中、橫連高中、上承大學,初步形成資優學生的長距離培養鏈。針對資優學生的特點、優勢和需要,以混齡、走班等形式,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安排學習進程,通過免修制、可轉換學分制等,充分釋放學習空間,依托研究院,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前進入某一領域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習提供可能,鼓勵和支持學生個別化優勢學習與發展。

    (六)融入學術內涵,建設學術文化

    打造凸顯學術特征的學校環境,完善師生學術性活動文化,建立支持學術性發展的制度文化,營造具有學術性內涵的校園文化。創辦每年一屆的“學術節”,展示師生應對學術性挑戰的智慧與勇氣,濃郁追求學術精進的學校文化氛圍。建立“學術講壇”“學術專遞”“學術專報”等平臺,鼓勵師生分享學術思考與探究成果,活躍學術思想,拓展學術視野,使合作探究與切磋交流成為校園常態。

    (七)提升學術培育能力,建設高素質隊伍

    強化黨建引領,加強師德錘煉,聚焦學術培育能力,提升教師育人價值追求。引入大學、科研機構等高端優質教育資源,加強與各類學校合作交流,提供更多學術浸潤與學習機會,完善教研訓一體化制度和評價激勵機制,以項目驅動鼓勵教師積極尋求發展空間和路徑,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術素養和專業水平,并在實踐與研究中提升培育學術性素養的專業能力。

    (八)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評價機制

    立足研究院建設,統整校園各類學習空間,建設若干學術特征鮮明的探究館。持續研發和升級網學平臺,豐富資源庫結構化內容,全面整合教育資源,滿足突破時空限制的教與學的需要。完善學科免修制,優化績點評價制、可轉換學分制,運用《個性化學習與實踐指導手冊》引導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更加靈活地參與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保障學生個性化定制學習與個別化優勢學習。

    四、創建學術性高中的項目與實踐

    2021學年,我們開始以項目方式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創建工作。立足學校課程教學改革成果,繼續深化思維廣場跨學科融合式教學(語英政史),優化基于網學平臺的教學流程(數英理化生地),探索漫思實驗室目標分層、方式多樣的教學(理化生地),全面推進探索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新型教學范式。在此基礎上,重點推進下列五個項目,指向學術性素養的培育。

    (一)“人人”拓展性論文

    2021學年開始,每位學生圍繞一門學科或跨學科內容提出一個問題或主題,根據學術研究基本規范,經歷并體驗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完成一篇拓展性論文。學校堅持逐一評審,按月推進,一年多時間,在導師指導下已有200多名學生順利開題,20多名學生完成了中期論證,9名學生完成了結題答辯。學生在經歷系統規范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初步領會基本的、通識的學術研究知識,切實體會學術研究的艱辛,明確學術規范,嚴守學術誠信,學術性素養與思維都得到了提升。

    (二)“每周”學術探究日

    學校將每周五下午設立為“學術探究日”,充分釋放學習時空,以分層的目標、開放的內容、自主的時間、多樣的方式、自由的環境,營造師生學術浸潤中多元發展的常態化氛圍?!懊恐堋睂W術探究日,教師突破學科界限、年級界限,研發74門選修課與社團活動,一學年開設講座62場;學生或選修課程,或自主探究,或參加社團活動,或聆聽各類講座,或走出校園開展實踐活動。在積極、主動、廣泛的參與中發現優勢并逐漸轉化為學習的興趣和志趣、愛好和特長。

    (三)“每天”早晚鍛煉

    體育是培養學生頑強意志、堅韌毅力的基本途徑。在2016年建立的體育“月月賽”基礎上,2021學年開始全面展開早晚鍛煉:每天,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由學生自主組織管理。

    (四)“每年”學術節

    學校每年舉行“學術節”,總結、交流學術性素養培育的成果。2022年舉行的第一屆“學術節”中,組織了學生“拓展性論文”、“學術探究日”選修課程與社團活動、“早晚鍛煉”成果展示、教師實踐推進項目成果展示、課堂教學研討與交流等活動,70多位教師、100多位學生參與交流展示,全體師生通過自主選擇進行觀摩學習。其間,學校還組織了面向全市學生的“數學學術展評活動”和“STEM科創邀請展評活動”。通過“學術節”,活躍了學術思想,濃郁了全校師生追求學術發展和學術精進的氛圍,學校文化的學術性內涵更加凸顯。

    (五)“多方”合作聯動

    在復旦大學、華東師大等高校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委托市西中學與多所學校合作聯動,我們組織了第一屆數學學術展評活動,共有16所學校25支隊伍參加,經專家評審,16支隊伍100多位學生參加現場展評,在開放、探索、學術的數學活動中,邁出了數學學術研究的第一步。在同濟大學、靜安區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組織了第七屆STEM科創邀請展評活動,來自全市28所中小學的200余名學生參加活動,同場競技。在追求學術、創造學術的活動中,師生紛紛表示對學術研究、團隊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圍繞創新實驗室迭代升級和研究院建設,我們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大等高校相關院系,以及航天八院等單位相關部門,進行了多次研討。

    學術性高中的創建是一項長期工程,我們將在持續推進已有重點項目的基礎上,深入開展“技術融入教學”實驗,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更大范圍推進學術性素養培育,以創新實驗室迭代升級為突破口,攻堅研究院的建立,拓展高校與高中、高中與初中合作育人的模式與路徑,更好支持學生個別化的優勢學習與發展。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從‘思維廣場’到學校整體因材施教的行動研究”(DHA190457)研究成果之一

    (董君武 作者系上海市市西中學校長)

    《人民教育》2023年第2期,原題為《創建學術性高中的探索與實踐》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pwpth.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在线免费观看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