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該節日的設立體現了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國家,“三農”問題不僅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也是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之一。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瑞士、列支敦士登和日本等,工業化和城市化起步較早,城鄉融合發展處于較高水平。盡管這些國家在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等方面與我國有很大區別,但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進而為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可行性的思路與方法。
以阿爾卑斯山區為例的歐洲鄉村發展經驗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風景優美、經濟發達的代表性地區,環繞該地區的瑞士、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等國的鄉鎮不僅每年依靠滑雪等旅游產業吸引著世界各地大量的旅客,更是該地區大型工業、金融等產業的重要承載區。以該地區最小的雙重內陸國家列支敦士登為例,該國面積僅有160.5平方公里,總人口不到4萬,大致與我國鎮一級行政單位的管轄面積相近。列支敦士登原是貧窮的農業國,大多數人從事畜牧業,只有小規模的紡織和陶瓷等工業,但在二戰后逐步發展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工業是該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工業產品95%以上供出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世界知名建筑工具公司喜利得(Hilti)。此外,列支敦士登1912年開始發行郵票,列國郵票聞名遐邇,也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列支敦士登雖然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內陸國家之一,但其克服自然資源的限制,逐步發展出發達的工業、金融業和旅游業,成為歐洲生活水平最高的經濟體之一。
與之類似的是,德國的產業分布同樣主要集中在各州下轄的鄉鎮地區。德國城鎮化率高達89%,城市與鄉村地區在公共設施、醫療保障等方面并無明顯區別,城鄉發展高度整合。除了法蘭克福等少數金融功能集聚區,德國的產業大多分布在區域中心城市的外圍衛星城和鄉鎮。例如,20世紀70年代初,位于巴伐利亞州的寶馬公司將主要生產基地轉移到距離慕尼黑120公里外一個叫作Dingolfing的小鎮,為周邊100公里范圍內的鄉村地區提供了2.5萬余個就業機會。這樣的城鄉發展體系推動了德國鄉村的產業發展,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反哺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城市和鄉村的人口分布與生態環境達到了良好的平衡。德國和列支敦士登的發展過程是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綜合協調建設提升城市與鄉村的資源互補的典型案例,其結果是鄉村地區成為居民樂于生活的目的地,這也是很多游客喜愛阿爾卑斯山地區鄉村的原因所在。
國際成熟案例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借鑒意義
盡管我國同德國、列支敦士登等國在鄉村社會結構、行政制度安排等方面截然不同,但這些國家的鄉村地區與我國鎮域管轄面積相近,鄉村發展起步較早,能為我國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多樣化的案例參考。
第一,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保障耕地與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發展。鄉村振興不是盲目引進工業和服務業,擠占鄉村現存的耕地資源,而是通過引入城市地區的優質資源與技術,補齊鄉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從而賦能農業生產,加速農產品流通。這樣不僅可以推動民眾從“農村”到“鄉村”的認知改變,更能將縣、鎮的公共資源延伸輻射至鄉村地區,解決我國在物流、醫療、教育等方面下沉至“最后一公里”時所面臨的困難,真正改善我國鄉村地區的生活水平,實現城鄉統籌可持續發展。
第二,鄉村產業升級帶動提升城鎮化水平。與德國的大企業總部主要分布在鄉鎮地區相似,我國的鄉鎮企業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在我國的現代經濟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增加值占到了全國GDP的1/4(25.3%), 尤其是工業增加值占到全國工業增加值的近1/3(30.8%),有些鄉鎮企業更已成長為家喻戶曉的跨國公司。德國的發展路徑說明鄉村產業升級能有效舒緩城市擁堵,推動產業與人口更加合理分布,帶動鄉村的現代化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較發達的鄉村地區已經形成優勢產業,如湖州市安吉縣的竹產業和廣州大源村的電子商務產業。這些各具特色的鄉村產業是我國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依托,一方面,這些產業集聚的鄉村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模板與支點;另一方面,以這些明星鄉村產業為基礎打造更多的“鄉村名片”能改善鄉村地區與外界的連通性,提高鄉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力、資本與技術流向鄉村。
第三,鄉村服務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業保護和產業升級。我國領土廣闊,地形多樣,不同地區的鄉村面貌差異性較大。優美的農業環境是鄉村風貌的基礎,而發達的產業則能為當地服務業提供良好支撐。德國、日本等國家結合當地的農業資源和產業優勢,發展出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如阿爾卑斯山區的滑雪運動和日本白川鄉合掌村的傳統建筑。我國擁有除峽灣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鄉村振興能進一步整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釋放出我國在鄉村旅游、鄉村生活領域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潛能。
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鄉村振興是我國在后工業時代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我國人居環境、推動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歷史上首次實現基層政權牢牢扎根鄉村,城鎮與鄉村納入統一的政治體系。鄉村振興戰略將是我國鄉村治理、基層治理與經濟治理的第二次飛躍,打破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二元壁壘,將鄉村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地區價值鏈進行深度整合,可以使我國的潛在內循環市場得到更深遠的解放,并使我國廣闊的市場腹地與國際大循環進行對接。
此外,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國家全局發展的重要一環,也為后發型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經驗和可行性路徑。我國是世界上少數擁有完整農業和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西方體系下的發達國家主要有三類:一是先天擁有豐富的農業、畜牧業、漁業資源實現了較為富裕的生活,如冰島和新西蘭等;二是擁有豐富的礦產或能源,并由此在以美國為主導的產業鏈中實現了部分優勢,如澳大利亞;三是工業化較早的強國,工業基礎雄厚,服務業發達,如英國和日本等。但不論是其中哪一類,都無法提供在統一且獨立的國內大市場環境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配合,城鄉統籌發展的歷史經驗。哪怕是德國這樣鄉村發展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也高度依賴海外的能源供給和消費市場,更何況一些具備發展多層級、多樣化產業的國家被美國所警惕,而刻意地進行去工業化的操作,阿根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所能提供的另一條鄉村振興道路,是在保護農業的基礎上,通過工業和服務業的優質要素賦能農業生產的轉型和升級,從而構建完整的經濟產業結構。
總而言之,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地理大國,農業安全和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我國推動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從國際視角來看,盡管我國在土地制度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別,但其所累積的一些成功案例值得我們辯證地加以參考。當然,我國的鄉村地區結構更加復雜,所需解決的問題也更加棘手,鄉村振興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不斷推動。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關乎我國的國計民生,更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艱苦歷史征程中又一個關鍵性里程碑。(作者 彭博系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留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3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zpwpth.cn All Rights Reserved.